-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動的脈搏
輕度COVID-19感染后長期認知障礙的神經機制:基于腦結構與功能網絡異常的證據
《Cortex》:Persistent neurocognitive deficits in long COVID: Evidence of structural changes and network abnormalities following mild infection
【字體: 大 中 小 】 時間:2025年05月07日 來源:Cortex 3.3
編輯推薦:
本研究針對輕度SARS-CoV-2感染后長期認知障礙(腦霧)的神經機制展開探索。研究人員通過橫斷面設計,結合神經心理學評估(FCSRT、ACE-R)、結構MRI(VBM)和靜息態功能磁共振(rs-fMRI),發現腦霧組(wFOG)存在顯著記憶、注意力及視空間功能損害,伴隨左側顳下回、雙側尾狀核等灰質濃度(GMC)降低,以及默認模式網絡(DMN)與背側注意網絡(DAN)功能連接異常。該研究為長新冠神經后遺癥提供了影像學證據,強調長期監測與干預的必要性。
論文解讀
背景與問題
新冠疫情暴發以來,約10-15%的康復者面臨“長新冠”困擾,其中“腦霧”(brain fog)——表現為記憶減退、注意力渙散等癥狀——成為最棘手的神經認知后遺癥之一。盡管SARS-CoV-2極少直接感染中樞神經系統,但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免疫介導的神經炎癥可能通過血腦屏障破壞、小膠質細胞激活等途徑引發腦損傷。更令人擔憂的是,部分研究提示COVID-19或加速阿爾茨海默病樣病理進程。然而,輕度感染后是否導致持續性腦結構改變與功能網絡紊亂?腦霧癥狀背后是否存在特異性神經標記?這些問題亟待解答。
研究設計與方法
伊斯坦布爾大學醫學院的研究團隊招募了75名參與者,分為健康對照組(HCs)、無腦霧康復組(woFOG)和腦霧組(wFOG),通過神經心理學量表(如評估記憶的FCSRT和綜合認知的ACE-R)量化認知功能差異。利用基于體素的形態學分析(VBM)檢測灰質濃度(GMC)變化,并結合靜息態功能磁共振(rs-fMRI)揭示腦網絡連接模式異常。
關鍵結果
結論與意義
該研究首次系統證實,即使輕度COVID-19感染也可導致持續性腦結構重塑與功能網絡重組,其中腦霧癥狀與邊緣系統(如尾狀核、杏仁核)的選擇性萎縮密切相關。這些發現為長新冠相關認知障礙提供了客觀生物學標記,暗示神經退行性風險的潛在增加。發表于《Cortex》的這項成果,不僅呼吁對康復者進行長期神經監測,也為開發靶向DMN或DAN的干預策略(如神經調控技術)奠定了理論基礎。未來需進一步探索神經炎癥與淀粉樣蛋白沉積的相互作用機制。
知名企業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