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rtex》:The neural basis of sharing information through goal-directed conversation: A hyperscanning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study
編輯推薦:
在人際交流中,大腦如何共享信息一直是個謎題。研究人員開展 “通過目標導向對話共享信息的神經基礎” 研究,利用超掃描功能磁共振成像技術,發現默認模式網絡(DMN)參與信息共享,這為理解人際交流的神經機制提供重要依據。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通過對話分享各種信息,從日,嵤碌綇碗s的想法。但你是否想過,大腦在這個過程中究竟是如何運作的呢?長久以來,人際交流中大腦共享信息的神經機制一直是科學界的未解之謎。以往研究雖指出構建和共享內部模型對有效對話至關重要,但對于其神經基礎卻莫衷一是 。為了揭開這層面紗,來自國外的研究人員開展了一項極具意義的研究,該研究成果發表在《Cortex》上。
研究人員采用超掃描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術,讓 24 對說日語的參與者在兩天內玩迷宮游戲。在游戲中,參與者需通過對話合作完成任務,他們各自的迷宮布局信息不完整,必須依靠交流來共享信息,找到通過迷宮的路徑。
研究人員運用了多種關鍵技術方法。首先是超掃描 fMRI 技術,使用兩臺 3.0-T 掃描儀同步記錄兩名參與者的大腦活動,以此來探究人際交流時大腦的神經機制。其次,對參與者的行為數據進行了多方面分析,如基于對話轉錄數據進行分析,包括估計音節數量、對話評分以及對對話內容分類;還通過基于音頻 - 視頻的分析,提取嘴部運動時間序列、計算平均嘴部運動和噪聲貢獻比等。此外,對 MRI 數據進行了一系列處理和分析,涵蓋數據采集、圖像預處理、腦內激活分析以及腦間相關性分析等步驟。
研究結果如下:
- 行為結果:
- 基于轉錄數據的分析:參與者在自己回合說話更多,隨著游戲進行,對話中 “可能的移動方向” 和 “未來計劃” 等信息的表達顯著增加,對話質量評分在后期更高,這表明交流變得更順暢,信息共享更有效。
- 基于電影數據的分析:嘴部運動的運動量與音節數量顯著相關,且自我回合的嘴部運動量在后期減少,噪聲貢獻比(NCR)在后期增加,說明對話的銜接更加順暢,但 NCR 和對話質量評分相互獨立。
- 完成游戲的數量:成功完成游戲的對數逐漸增加,表明參與者在對話中分享信息的能力逐漸提高,盡管游戲通關率仍較低。
- 神經成像結果:
- 大腦激活:自我回合相關激活在多個腦區和小腦區域出現;學習效應方面,后期會話中內側前額葉皮層(mPFC)等區域的激活增加,且未發現負向學習效應。
- IBS 分析:在真實配對中,雙側初級視覺皮層(V1)、右側中顳上溝(STS)等區域顯示出顯著的腦間同步(IBS),但未發現 IBS 的學習效應。
- 區域重疊:右側中 STS、顳上回部分區域和背內側前額葉皮層(dmPFC)同時出現自我回合相關激活、學習效應和 IBS。
研究結論和討論部分指出,dmPFC 和雙側 STS 等屬于 DMN 的區域與解決迷宮問題的內部模型形成有關。DMN 在社會認知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其中 dmPFC 參與社會應急檢測,STS 介導語言學習中的多個關鍵成分,顳頂聯合區(TPJ)在整合自我和他人信息方面至關重要。此外,研究還存在一些局限性,如稀疏采樣程序只能捕捉數秒內的慢相關神經變化,實驗時間安排可能影響學習過程,對對話質量的評估不夠全面,且未研究非同源區域的腦間同步現象。
盡管存在這些不足,該研究依然意義重大。它首次揭示了 DMN 在實時對話中代表內部模型共享的神經機制,為理解人際交流的神經基礎提供了關鍵線索,讓我們對大腦在對話中的運作有了更深入的認識,也為后續研究指明了方向,有望推動相關領域進一步探索大腦在社會互動中的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