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動的脈搏
主動微處理器控制膝關節在單側股骨截肢患者中的應用:一項為期5周的隨機對照試驗揭示用戶適應性與功能表現
《Journal of NeuroEngineering and Rehabilitation》:User accommodation to an active microprocessor-controlled knee in individuals with unilateral transfemoral amputation: a 5-week non-randomized trial
【字體: 大 中 小 】 時間:2025年05月07日 來源:Journal of NeuroEngineering and Rehabilitation 5.2
編輯推薦:
為解決單側股骨截肢患者使用主動微處理器控制膝關節(AMPK)的適應性問題,研究人員開展了一項為期5周的對照試驗,比較AMPK與傳統假肢的功能表現差異。結果顯示,AMPK初期導致任務完成時間延長、疲勞感增加及舒適度下降,但雙任務行走中認知表現提升。該研究強調了延長適應期的必要性,為優化假肢設計及康復策略提供依據,發表于《Journal of NeuroEngineering and Rehabilitation》。
論文解讀
背景與問題
股骨截肢約占下肢截肢的26%,患者因膝關節和踝關節功能喪失面臨日;顒诱系K。盡管假肢技術不斷進步,如被動微處理器控制膝關節(PMPK)和主動微處理器控制膝關節(AMPK)的出現,但關于AMPK的長期適應性和功能效益的研究仍存在空白。AMPK雖能提供動力輔助,但其重量和復雜性可能增加用戶適應難度。此外,現有研究多聚焦短期效果,缺乏對適應過程的系統性評估。
比利時布魯塞爾自由大學(Vrije Universiteit Brussel)的研究團隊針對這一問題,設計了一項為期5周的非隨機對照試驗,旨在評估AMPK對單側股骨截肢患者功能表現的影響,并探索用戶適應過程。
研究方法
研究納入7名單側股骨截肢患者(年齡53±14歲),每周使用AMPK進行1小時訓練,并完成L測試、斜坡行走、平地行走(2MWT)及雙任務行走(dual-2MWT)等測試。通過廣義最小二乘模型分析假肢條件與時間對任務完成時間、心率、舒適度等指標的影響,并采用Pearson相關性檢驗評估主客觀指標關聯性。
研究結果
1. L測試表現
2. 雙任務行走
3. 其他功能測試
結論與意義
研究表明,AMPK初期使用會降低操作效率并增加生理負荷,但可能通過訓練改善認知任務表現。5周的有限使用時間不足以完成適應,提示臨床需延長康復周期。研究為AMPK的個性化適配提供了實證依據,并呼吁未來擴大樣本量、延長觀察期以優化假肢設計。
創新點
局限與展望
樣本量。╪=7)和短期干預限制了結論的普適性。未來需納入階梯行走等多樣化任務,并探索不同假肢類型的適應差異。
(注:全文細節均基于原文,專業術語如AMPK、2MWT等首次出現時已標注解釋,作者名及單位保留原文格式。)
知名企業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