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unications Biology》:Australian birds track climate warming over decades via shifts in bill morphology
編輯推薦:
全球變暖背景下,物種形態的適應性變化備受關注。研究人員針對澳大利亞 57 種雀形目鳥類(Meliphagides),探究鳥類喙大小與季節性氣候極端變化的關聯。結果發現鳥類喙大小隨氣候變暖而改變,這為理解物種應對氣候變化的機制提供關鍵依據。
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生物如何應對氣候變化成為科學界關注的焦點。大量研究表明,生物對當代氣候變化有所響應,像調整繁殖、遷徙時間(物候變化),改變地理分布范圍等。在動物形態方面,與熱性能相關的特征也出現了變化。不過,雖然有很多研究將生物響應與氣候聯系起來,但對于潛在機制以及與自然選擇的關聯,卻知之甚少。這使得預測生物多樣性對持續氣候變化的響應變得困難,也不利于制定和調整保護措施。
鳥類的喙在熱調節中有著重要作用,它不僅是覓食的工具,還能在高溫時增加血液流動,通過輻射散熱;低溫時,血管收縮減少熱量散失。以往研究多聚焦于氣候平均值與喙大小的關系,卻忽視了氣候極端變化以及喙大小響應的非線性特征,而且形態學采樣有限,難以推斷潛在熱調節機制。同時,直接證明喙大小隨時間(而非空間)發生與氣候相關變化的證據也很稀缺。
為了解開這些謎團,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CSIRO)環境部、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展開了深入研究。他們的研究成果發表在《Communications Biology》上,為理解鳥類如何應對氣候變化提供了關鍵證據。
研究人員采用了多種關鍵技術方法。在數據收集上,從博物館獲取 4119 份 1956 - 2015 年捕獲的鳥類標本數據,測量喙長、寬、深并計算喙表面積,用翼長代表體型大小,同時獲取性別、捕獲信息、食性等數據。氣候數據則來自澳大利亞氣象局 5km2 分辨率的每日網格化數據,計算極端溫度天數變化率等指標。非氣候環境數據利用 LUH2 土地利用地圖獲取土地覆蓋信息。分析時,運用系統發育控制的廣義線性混合模型(使用 MCMCglmm 軟件包在 R 語言中實現),控制多種因素,選擇最優模型進行分析。
研究結果
- 氣候與景觀變化:通過分析標本捕獲地的氣候數據,研究人員發現,超半數個體經歷了夏季極端高溫天數增加(53.6%),三分之二個體經歷了冬季極端低溫天數減少(67.6%),約 87% 的地區原生植被覆蓋減少。這表明澳大利亞的氣候在過去 20 年發生了明顯變化,且景觀也受到了人類活動的顯著影響。
- 喙大小與夏季變暖:運用系統發育控制的廣義線性混合模型(MCMCglmm)分析發現,夏季極端模型中,Δdays≥35°C 與夏季降水的交互作用顯著。在降水 < 120mm 的干燥環境中,夏季變暖與較大的喙相關,因為在這種環境下,蒸發冷卻受限,通過喙進行非蒸發輻射散熱的優勢更明顯。Δdays≥35°C 與夏季最高溫(Tmax)的交互作用也接近顯著,在Tmax<28°C 的涼爽環境中,夏季變暖與較大的喙相關;而在Tmax較高的炎熱環境中,夏季變暖則與較小的喙相關,這可能是因為在高溫環境下,大喙會吸收過多熱量,反而不利于生存。此外,原生土地覆蓋變化(Δprimary land cover)以及食性(feeding guild)與氣候變量的交互作用對喙大小均無顯著影響。
- 喙大小與冬季變暖:在冬季極端模型中,雖然包含 Δdays<5°C 及其與冬季最低溫(Tmin)、冬季降水和 Δprimary cover 交互作用的模型(m4)AICc 值最低,但與不包含 Δprimary cover 的模型(m2)相比,優勢并不明顯,說明景觀變化對喙大小變化的驅動作用較弱。不過,冬季變暖(極端低溫天數減少)的地區,喙有增大的趨勢,且這種趨勢在原生土地覆蓋減少較多的地區更明顯。喙大小還與Tmin相關,Tmin越高,喙越大。
研究結論與討論
研究表明,過去 20 年澳大利亞氣候快速變暖,夏季和冬季極端氣候頻率變化與鳥類喙大小變化相關,這符合喙在熱交換和熱調節中的作用。雖然景觀變化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喙大小,但并非主要驅動因素。不同食性(花蜜食性和昆蟲食性)的鳥類對氣候變化的響應沒有差異,可能是因為花蜜食性鳥類的部分遷徙行為使其能避開極端溫度,減弱了對喙形態的選擇壓力。
該研究在多物種、大地理區域范圍內,提供了氣候變化驅動鳥類喙大小隨時間變化的證據,這與熱調節需求的變化一致。喙大小的響應程度和方向因地區氣候特征而異,且在特定溫度閾值下會發生逆轉,這些都符合熱調節預測。研究還指出,隨著季節性氣候極端事件愈發頻繁、強烈和持久,與熱交換和熱調節相關的形態特征變化可能會更加顯著。這一研究成果對于理解鳥類在氣候變化下的生存策略具有重要意義,也為未來研究物種如何適應氣候變化提供了關鍵參考,后續研究可進一步探究這些變化對物種生存和繁衍的長期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