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urnal of Ethology》:Breeding spatial behavior of an Iberian dimorphic raptor (Circus cyaneus) based on GPS tracking
編輯推薦:
白尾鷂(Circus cyaneus)繁殖空間行為研究稀缺,研究人員通過 GPS 追蹤 24 只成年白尾鷂,明確其繁殖物候、空間指標等。發現緯度影響繁殖時間,繁殖范圍等有變化規律,該研究為深入探究其生態提供基礎。
在廣袤的大自然中,白尾鷂(Circus cyaneus)這一來自歐亞大陸的中型猛禽,憑借著敏銳的捕食能力和獨特的生活習性,在生態系統中占據著重要的一席之地。它們常常以鳥類和小型哺乳動物為食,其顯著的性二態性,無論是羽毛顏色還是體型大小,都為人們所關注。然而,長期以來,關于白尾鷂的繁殖空間行為,全球范圍內基于 GPS 追蹤技術的研究卻極為稀缺。這就好比在黑暗中摸索,我們對它們在繁殖時期的具體活動規律知之甚少,無法深入了解其生態習性,這對于物種保護和生態研究來說,無疑是一大遺憾。為了填補這一知識空白,來自西班牙阿利坎特大學(University of Alicante)、Migres 基金會(Fundación Migres)、英國�?巳卮髮W(University of Exeter)和英國自然英格蘭(Natural England)的研究人員,開啟了一項具有重要意義的研究。
研究人員通過對 24 只成年白尾鷂進行 GPS 追蹤,收集了大量的數據。研究發現,白尾鷂的繁殖季節從 3 月 21 日左右(±25 天)開始,到 7 月 4 日左右(±21 天)結束,持續時間為 104±18 天。緯度對其繁殖物候有顯著影響,北方個體的繁殖時間比南方個體晚。繁殖家域(95% 核密度估計,95% KDE)平均為53.7±68.2 km2,核心區域(50% KDE)平均為6.2±11 km2 。在繁殖中期,家域范圍較小,隨著育雛進程推進,家域范圍逐漸增大。此外,4 只連續兩年被分析的雌性白尾鷂都回到同一區域繁殖,家域重疊度為 51 ± 22 %,核心區域重疊度為 34 ± 40%。
該研究成果發表在《Journal of Ethology》上,這一研究為深入了解白尾鷂的繁殖生態提供了重要依據,有助于制定更有效的保護策略,同時也為后續相關研究奠定了基礎。
研究人員主要運用了以下關鍵技術方法:首先,在西班牙各地捕獲白尾鷂并為其安裝 GPS 發射器,采用 Teflon 絲帶制成的背包式背帶固定,確保設備重量小于個體體重的 3% 。其次,利用 R 語言中的‘amt’庫和‘adeHabitat’庫等進行數據處理和分析,包括計算運動相關變量、家域范圍和核心區域等,還運用廣義線性混合模型(GLMMs)進行統計分析。
下面來詳細介紹研究結果:
- 繁殖物候:通過對 GPS 數據的分析,確定了白尾鷂繁殖期的起始、結束時間和持續時長。研究發現緯度對繁殖物候有顯著影響,北方個體繁殖更晚,但繁殖期持續時間在南北個體間無顯著差異。
- 運動和空間相關指標:計算了白尾鷂在繁殖期的家域范圍(95% KDE)、核心區域(50% KDE)和累計移動距離。結果顯示,雌性和雄性在這些指標上無顯著差異,但數據表明雄性傾向于擁有更大的家域、核心區域和累計移動距離。
- 繁殖期內指標變化:研究發現白尾鷂在繁殖期內,每周的家域范圍和核心區域大小會發生變化。平均而言,個體在繁殖中期家域范圍較小,在繁殖后期家域范圍較大,這種趨勢在雄性中更為明顯。
- 繁殖區域忠誠度:對 4 只連續兩年追蹤的雌性白尾鷂分析發現,它們都回到同一區域繁殖,家域和核心區域有一定的重疊度。
在研究結論和討論部分,該研究首次基于遠程追蹤數據對白尾鷂的繁殖行為進行分析,提供了其繁殖生態的基本概況,包括家域大小、核心區域、累計移動距離等關鍵信息。研究結果表明,伊比利亞白尾鷂的繁殖區域大小與其他伊比利亞猛禽相似,且與分布在北美的白尾鷂(Circus hudsonius)也具有可比性。同時,研究還揭示了緯度對繁殖物候的影響、繁殖期內空間和運動相關指標的變化、性別差異以及繁殖區域的忠誠度等重要現象。然而,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雄性樣本量較低,以及基于 GPS 數據對白尾鷂 “繁殖者” 和 “非繁殖者” 的定性分類可能存在誤差。盡管如此,鑒于全球范圍內缺乏基于 GPS 的白尾鷂繁殖生態研究,該研究成果為后續更深入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起點,對進一步了解白尾鷂的生態習性和制定保護策略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