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性猝死與神經異常生長有關

【字體: 時間:2000年06月29日 來源:

編輯推薦:

  

      心臟交感神經的異常生長是心律失常及心臟性猝死的重要觸發因素。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曹濟民博士在對“神經再生與心臟性猝死”方面進行研究后,首次得出以上結論。他的這一研究成果發表于《美國循環研究》和《循環》雜志,不久前,美國《科學新聞》也對此進行了專門報道。
    心肌梗死病人在恢復期常發生室性心律失;蛲蝗凰劳,對其原因目前尚無明確解釋。1996年至1999年,曹濟民教授在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作博士后期間對這一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臨床上癲癇的發作多是由受損的中樞神經異常再生引起的,這使他受到啟發。通常心臟病發作時,心臟局部壞死,交感神經損傷,在修復期再生的新神經末梢形成神經纖維網包裹修復瘢痕,使得局部兒茶酚氨增高引起心肌細胞發生電生理改變,觸發心律紊亂,導致患者突然死亡。他大膽地提出了心律失常的癲癇樣發作假說,認為心;蚱渌募p傷在修復期發生心律失常及心臟性猝死同樣與心臟的交感神經異常生長有關。曹教授的研究工作為這一假說提供了有力的根據。
    曹教授首先對53例心臟移植受者心臟神經分布密度和室性心律失常/心臟性猝死病史作了相關分析。這些患者均屬心衰晚期,患有缺血性心肌病或擴張型心肌病。結果顯示,這些患者心肌損傷病灶周圍有非常密集的再生交感神經分布,且室性心律失常-猝死陽性組的神經分布密度明顯高于室性心律失常-猝死陰性組。進一步的動物實驗表明,在給心肌梗死狗左側星狀神經節緩慢注射神經生長因子后,可促使交感神經不對稱生長,心交感神經密度明顯增高。所有實驗動物在心梗痊愈期都發生自發性心動過速,約有44%發展為室顫而突然死亡。而沒有注射生長因子的對照組動物,在心梗痊愈期極少發生室性心動過速,無一例在痊愈期死于室顫。這一研究結果提示,抑制心交感神經的異常生長,可能是預防陳舊性心;蚱渌募÷該p傷性疾患發生心律失常及心臟性猝死的有效措施之一。
相關新聞
生物通微信公眾號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國際
  • 國內
  • 人物
  • 產業
  • 熱點
  • 科普

熱搜:|

  • 急聘職位
  • 高薪職位

知名企業招聘

熱點排行

    今日動態 | 人才市場 | 新技術專欄 | 中國科學人 | 云展臺 | BioHot | 云講堂直播 | 會展中心 | 特價專欄 | 技術快訊 | 免費試用

    版權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系信箱:

    粵ICP備09063491號

    亚洲欧美自拍偷拍,亚洲人成77777,亚洲男女自偷自拍,亚洲成年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