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動的脈搏
我國帕金森病研究獲重要進展
【字體: 大 中 小 】 時間:2000年12月29日 來源:
編輯推薦:
一項歷時多年的課題,將我國帕金森病的應用基礎研究推進到國際先進水平,在疾病的發病機制、功能顯像診斷和基因治療方面取得了重要的進展。
上海第二醫科大學附屬瑞金醫院陳生弟教授等人,在帕金森病的發病機制研究領域,首次報道了病人血IgG(免疫球蛋白G)和在國內首先應用脂多糖觀察到免疫損傷機制參與到帕金森病的發病過程中,證實細胞外液興奮性氨基酸和一氧化氮含量增高的興奮性毒作用參與帕金森病的發病機制。
研究人員還首次利用單光子發射斷層掃描和放射自顯影技術(SPECT),研究了大、小鼠和猴帕金森病模型的多巴胺運轉蛋白和多巴胺D2受體的功能變化規律,證實了前者的功能變化早于后者,與病變程度密切相關。研究發現,在SPECT顯像中采用多巴胺運轉蛋白示蹤劑,就能夠對帕金森病的早期診斷和病情監測提供可靠的理論依據。
為改進治療效果,陳生弟教授與中科院上海生化所及生理所的研究人員一起,合作研究了帕金森病動物模型的基因治療。他們采用了酪氨酸羥化酶等修飾的永生化成纖維細胞,以及轉基因成肌細胞移植,治療帕金森病大鼠模型,從行為、病理和基因表達等方面,都證實了治療的效果。同時,研究人員在確定了膠質細胞源性神經營養因子對中腦多巴胺能神經元具有營養、保護和修復作用的基礎上,進一步在動物腦內證實了腺病毒介導的神經營養因子對神經毒物有抵抗作用,表明這一因子對黑質神經元具有保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