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皮膚病醫院陸前進教授、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皮膚性病科吳海競教授團隊在Journal of Autoimmunity(IF:12.8)雜志上以論著形式在線發表了題為“Multi-omics study reveals different pathogenesis of the generation of skin lesions in SLE and IDLE patients”(多組學研究揭示SLE和IDLE患者皮損的不同發病機制)的最新研究成果。
該研究首次利用免疫組庫等多組學研究手段,揭示了系統性紅斑狼瘡(SLE)皮膚損害局部自身抗體來自外周血,而局限性盤狀紅斑狼瘡(IDLE)皮膚損害局部自身抗體源于皮膚局部的異位生發中心,SLE與IDLE可能是兩種發病機制不同的疾病。
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醫學院皮膚病醫院陸前進教授、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皮膚性病科吳海競研究員、湖南工業大學李松教授為論文共同通訊作者,湘雅二醫院皮膚性病科李倩文助理研究員、賈陳醫師、湖南工業大學潘文勁博士為共同第一作者,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為第一作者兼通訊作者單位。
紅斑狼瘡(LE)是一種多器官系統損害的自身免疫性譜系疾病。局限性盤狀紅斑狼瘡(IDLE)和系統性紅斑狼瘡(SLE)以往被認為是病譜中的兩端,然而矛盾的是IDLE和SLE雖然同屬于一類疾病,但它們在臨床表現、自身抗體譜、組織病理等方面都表現出差異。
這項研究利用多組學研究手段對來自國內8家醫院的136例LE患者的皮膚組織或外周血樣本進行了深度分析。研究觀察到SLE患者外周血和皮損之間的uCDR3公共序列多于IDLE患者;IDLE皮損和SLE外周血中V-J基因重組多樣性更高,而SLE皮損中V-J基因重組多樣性降低;IDLE皮損抗體類別轉換更頻繁;在IDLE皮損中觀察到異位生發中心樣結構及Tfh樣細胞,而在SLE皮損中并未觀察到。
同時,研究發現SLE患者血清中存在多種IgG型自身抗體,部分自身抗體滴度與SLE疾病活動度(SLEDAI評分)正相關,而IDLE患者并非像SLE患者一樣存在血清自身抗體譜的異常;此外,研究還發現HLA-DRB1*03:01:01:01,HLA-B*58:01:01:01,HLA-C*03:02:02:01和HLA-DQB1*02:01:01:01等HLA等位基因與SLE的發病呈正相關,在IDLE患者中沒有觀察到類似的現象。
這些發現都說明IDLE是一種自身抗體在皮膚原位產生的皮膚組織特異性疾病,而SLE是自身抗體在血液循環和外周淋巴組織中產生的系統性疾病。這為不同亞型紅斑狼瘡的發病機制研究提供了新的見解,為將來制定IDLE和SLE個體化治療策略提供了重要組學數據。